挺价追涨热情或降 国产豆市顺势而为
发布日期:2025-10-30 浏览次数: 字号:[ ]

当前国产大豆收获接近尾声,新豆集中上市期间,贸易主体纷纷建仓囤积,东北豆市压力减缓,本周市场情绪受挫,挺价追涨氛围或降温。关内天气好转,部分晚熟豆品质较好,种子公司开始“抢粮”,商品豆源在“你争我抢”中身价提高,高成本、高水分或使后市产生隐忧。

南北产区大豆收获接近尾声,因关内产区经历一个多月的绵绵秋雨,预期超过200万吨大豆不能进入食品加工领域。不利天气对大豆质量的影响经过发酵,一些大的经营商产生赌市心理,纷纷进入东北产区抢购高蛋白豆源,东北产区贸易主体情绪受到提振,各类商户积极建仓。

当前,东北各类贸易主体均有囤积现象,关内产区早先入市的主体已基本完成意向购买量。新豆集中上市期间,东北市场本该有的压力今年荡然无存。按常理,东北豆市压力缓解后,应进入阶段性休整期,如今行情却新添了共振因素。看似能够继续提振价格向上的动能,或因国际贸易局势改变而使贸易商情绪受挫。本周中期,东北挺价追涨的情绪或将降温。

国储双向竞价“还新粮”全面启动,初期低蛋白大豆价格平稳,随着高蛋白豆价不断走强,与低蛋白豆的价差逐渐拉大。期货豆一在冲破4000点之后,8个交易日中多头逐渐增仓,上周一度冲高至4130点。期市表现提振国内豆粕行情,对进口豆价形成底部支撑。当地油企提价收购地产大豆,国储“还粮”主体压力剧增,为缓解大豆“争食”现象,国储轮换继续增加投拍陈豆数量,对现货价格有抑制作用。

上周,关内产区天气稍有好转,豆农借机抢收,但部分低洼田仍有较多积水,其他没有积水的田块土壤含水量也较大,加上天气时阴时晴,抢收的大豆水分均偏高。部分晚熟品种质量较好,印证了上周预计的因明年种源奇缺、种子公司介入各地“抢粮”的局面。这些晚熟的能作商品的豆源在“你争我抢”中提高了身价,而水分难以把控,建议收购主体提防这类已入库的豆源底部“起烧”,避免劣变升级。

东北收获基本结束

压力缓解挺价惜售

目前,东北产区大豆收获接近尾声,自新豆上市以来,关内主体“助阵”东北,终端市场经营主体也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积极建仓。入市主体大多倾向于高蛋白豆源采购,关内主体除发运本地外,部分大户利用“三方资金”在东北租仓囤积豆源。

集中收获期压力得以缓解,产区贸易商面对高蛋白大豆日益减少的情况,建仓情绪明显受到提振。随着关内贸易商陆续撤市,东北高蛋白豆源本应进入休整期,但豆农明显惜售,毛粮收购价日益上涨,大量建完仓的贸易商也跟随挺价惜售。

至上周末,42%~43%蛋白含量塔选豆主流装车价4600~4700元/吨,43.5%~44.5%蛋白含量的“绥农76”“绥农88”单一品种塔选商品豆装车报价4800~5000元/吨,45%以上蛋白含量的塔选豆装车价高达5160~5240元/吨,比上市初期上涨120~240元/吨。在此情况下,仍有采购主体热情未减,主要是受下述因素激励。

高蛋白豆受青睐,而低蛋豆占比较大,但进口大豆港口分销价坚挺,3900元/吨的支撑位给东北豆留下转化空间,上市初期毛粮收购价3400~3500元/吨,不少企业挂牌价3700~3800元/吨,给参与国储“还粮”的主体留下较好的利润空间。

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是所有主体看空初期豆市的理由,而多因素形成的复杂性却被忽略。进口豆价高企,国储“还粮”价格为4200元/吨,恰在此时,期货豆一连续两周上行,最高冲至4130多点,其逆势表现令现货行情跟随上涨。许多参拍主体已把“还粮”价格上调至4000元/吨,除去成交时陈豆的亏损,目前已无利润空间。当前一些中小油企收购价已上调至3840~4000元/吨,“还粮”压力日益加剧。

也许是为了确保“还粮”顺利进行,国储收新一直没有启动迹象。面对当前的局面,国储轮换粮继续投拍,其底价保持3900元/吨不变,已低于当前现货行情。10月24日,计划投拍产于2022年和2023年的陈豆6.52万吨,成交5.2万吨,成交均价3910元/吨,出现溢价。10月28日,国储拟投拍2022年和2023年产大豆6.6万吨。国储投拍可以缓解当前产区的供应压力,可供量不断增加给豆市行情带来一定影响,许多蛋白企业有国储低价陈豆转化,现货采购明显减少。

高、低蛋白豆价趋强,期货交割标准豆源在期货行情助推下,前期收购已入仓的低价豆源,本周将有部分获利锁单可能。当前,39.5%~40.5%蛋白含量塔选豆装车报价稳定,徘徊在4000~4240元/吨之间。受高、低蛋白和期货标准豆价格影响,未来受“上拉下推”的助力或有波动,但鉴于这类豆源占比略大,分离的低蛋白大粒型商品豆近期涨幅不会明显。

多因素形成的豆市行情,打乱了众多参与主体的预期。南方虽因受灾致使食品级豆源供应减少,但减幅仅10%~15%,不能加工食品的大豆将取代一定量的进口豆源和东北部分饲用或油用料。

被许多主体忽略的新疆大豆,今年总产或在32万~35万吨之间。俄罗斯大豆早于去年入关,且俄豆2025/2026年度可供量将比上年度增加1倍以上。一系列因素表明国内大豆供应充足,盲目赌市需谨慎。当前豆源仅是分解,并不是全面转化,终端超前超量增仓令转化周期拉长。若产区继续挺价,终端会在消耗过程中循环续补,但迟早会出现高库存压力。

一旦与赌市群体欲售节点“碰撞”,将会有另一番景象。关注东北各类运能偏紧现状,特别是汽车运输成本较大,许多水运、铁路运输不方便的区域,经过快节奏补货后已产生观望心理,行情支撑逐渐减弱。中美贸易谈判有向好趋势,期货市场本周可能出现下行调整,一旦多头大幅减仓,现货市场便会出现休整。

抢收豆源水分偏大

关内价格上涨过快

关内豆区持续一个多月的绵绵秋雨,令早期待收大豆劣变严重。在降雨间隙抢收的25%~30%以上豆源,烘干后已无法进入食品加工领域,不同品种、不同地块劣变程度不同。苏鲁豫皖以及湘北和湖北约30%晚熟豆受损,不能用作加工食品的豆源数量预估超200万吨。上周,产区天气时阴时晴,部分低洼田仍有积水,抢收难度较大,没有积水的田块也因土壤较湿,大豆自然水分难以达标。

各地收购主体目睹东北被抢高的大豆行情,加上许多种子公司入市收购,对一些租地大户晚播且正常成熟的单一品种,经目测能达到种子级别的田块,直接地头接粮,毛粮价格5400~5500元/吨。受此价格传导,至上周末,能达商品级别的大豆毛粮收购价已由4500~4600元/吨涨至4800~4900元/吨,但水分大多在15%~16.5%之间,个别商户把控较严,水分也在14.5%上下。增压比重筛粮装车报价由初期4840~5000元/吨涨至5160~5200元/吨,蛋白含量多在42.5%~43.5%之间。纯度和感观略好的“郓豆1号”商品豆主流装车价在5300~5400元/吨之间,精加工报价5560~5600元/吨。初期各地还有一些跨区域“倒购”的外地主体,因当前水分和价格均偏高,大多主体已经离市。

江苏产区“黑脐王”暂未上市,“大乳白”“翠扇”类质量与往年相比差异太大,除自然感观差别外,各种筛选设备均难以避免少量霉变烂籽。各主体收购的豆源水分均在15%以上,流入市场后争议较多,当前主流报价6300~6360元/吨,迫使终端市场转向。调查显示,之前专卖江苏豆的客户,现在陆续增加东北“绥农76”品种替代,做油炸制品几乎与其相当,而生产成本却大大降低。江苏豆区明年的种源也将奇缺,少量达标豆源也会单收单放。

毗邻山东的河北豆区上周末已开始收获,豆质总体不错,除种子经营单位捷足先登之外,湖北、安徽、山东等地收购主体已陆续入市。租地大户种子标准大豆地头接粮5440~5500元/吨,其他主体毛粮价5160~5300元/吨,蛋白含量多在45%~46%元/吨之间,部分蛋白含量43%~44%的散装毛粮价格为5000~5100元/吨。由于天气原因,各类豆源水分均在15%~17%之间,许多外地入市主体估算综合成本太高,不敢盲目购买。

关内产区不同豆质价格全面分化,价格各异的豆源均有终端需求主体,但大多尝试着进一车让加工网点试用,大型豆制品企业入市甚少。鄂苏鲁豫皖陆续到达的东北高蛋白豆被豆制品加工作坊使用后,有很多已放弃地产豆的使用,未来将会助推东北高蛋白豆继续挺价。关内新豆受损后期待其价格大幅走高,而当前这种高成本、高水分的大豆建仓,会留给后市很多不确定风险。

来源:粮油市场报

小程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