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市收购超1640万吨 麦价企稳回升 | |||||||||
| |||||||||
截至10月中旬,全国小麦市场整体稳中偏强。夏粮旺季收购圆满收官,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超1亿吨,其中托市收购约1640万吨,形成价格底部护栏,阶段性流通偏紧支撑价格。“双节”过后,面粉企业集中补充小麦,且持续降雨致华北玉米供应受限,短期小麦饲用需求增加,支撑小麦价格。 综合供需、消费及政策因素,并结合多模型融合的小麦价格探索预测,短期来看,小麦价格将维持稳中偏强;中期看,市场小麦投放情况将左右市场走势;远期看,冬小麦普遍晚播背景下,后期长势将决定价格中枢与波动幅度。 价格止跌回稳 表现好于上年 截至10月14日,一线主产区制粉企业国标二等普通小麦进厂报价在2435~2470元/吨,价格持续上涨,部分省份价格较上月上涨30元/吨;“新麦26”报价在2820元/吨,较上月上涨40元/吨。 9月中旬以来,玉米价格持续走弱。受新季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供应明显增加及农户售粮积极性偏高等因素影响,现货价由9月中旬的2365元/吨一路回落至当前的2280元/吨,累计下跌近百元,下跌原因主要是持续降雨,缺乏晾晒和烘干条件的玉米集中上市,价格受压制,而优质玉米稀缺,增加了小麦饲用替代。 旺季收购近尾 市场流通偏紧 截至10月15日,夏粮旺季收购近尾。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超1亿吨,托市收购占市场总收购量的16%以上;其中,截至9月30日,全国托市小麦收购量合计约1640万吨。 从各省来看,截至9月30日,河南省涉粮企业共收购新产小麦2280.7万吨,其中,市场化收购1426.1万吨,最低收购价收购854.6万吨;山东省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小麦2227万吨,其中市场化收购2106.8万吨,最低收购价收购120.2万吨;安徽省涉粮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1006.02万吨,市场化收购与托市收购分别为559.81万吨、346.29万吨;河北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约832.5万吨(含中储粮收购数量),市场化收购与托市收购分别为695.25万吨、136万吨;江苏省累计收购小麦约1224.5万吨,其中托市收购约181.9万吨,全省收购均价稳定在1.19元/斤以上。 总体来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小麦供给端呈现“总量充足、市场流通阶段性偏紧”的格局。尽管全国小麦总产量稳定,但托市吸纳、物流受阻、华北饲用增加,使得市场有效供应阶段性收紧,为麦价稳中上行提供了支撑,需关注雨后供应释放可能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 面企补库与饲用共振 需求阶段性走强 “双节”拉动叠加需求旺季,消费或逐渐改善。节前,面粉消费增长,面粉企业开机率均有较好表现,节后逐步回落。且持续降雨影响物流,企业原料补库受限,被迫提价收购。 然而,面粉制品价格稳定或略降,叠加小麦价格上涨,部分企业制粉理论亏损扩大,制约企业后续补库力度。总体来看,面粉加工端节日消费后的原料小麦补库需求是小麦市场价格稳中偏强的重要支撑力量。不过,受行业产能过剩(约2.5亿吨)制约,加工企业补库之后,小麦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华北黄淮优质玉米稀缺,饲用替代短期支撑小麦价格。同期,华北黄淮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导致新季玉米收获和晾晒受阻,土壤湿度偏高,农机下地困难,玉米水分普遍超30%,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5%~40%,潮粮比例上升,高水分玉米霉变、发芽、毒素超标问题严重,使饲料企业无法完全使用玉米原料,不得不增加小麦采购作为替代。 河南等地高水分玉米需依赖烘干塔加工,因气候原因华北玉米通常为自然晾晒至安全水分(14%),本地烘干能力有限,据市场主体调查估算,全省2300万吨左右的玉米若全部进行烘干,则需省内所有烘干塔满负荷工作两个月时间。因此,市场上的优质干粮成为稀缺资源,饲料厂收购价格达2300元/吨以上,而潮粮只能流向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仅2000~2100元/吨。 短期来看,这种局部、阶段性的饲用替代需求对小麦市场形成显著支撑,增加了小麦加工和销售的刚性需求。但随着东北玉米丰产稳供,价格低且物流可调剂全国,华北及黄淮地区新季玉米陆续烘干上市、品质改善,小麦的替代优势将逐步减弱,饲料企业开始更多按需采购,饲用替代需求逐渐回落。 综合来看,饲用替代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和阶段性,主要集中在华北黄淮地区,属于偶发性需求增长,对市场价格形成短期支撑,但持续性有限。 短期坚挺 拍卖和新季生产将主导未来走势 在库托市粮或延迟重启。结合历年政策惯例,政策性小麦拍卖通常10月启动,但近两年均推迟至次年1月份,反映出国家在托市库存管理和市场调控上的谨慎态度,即优先考虑市场稳定。从近期储备粮拍卖节奏看,国家层面的小麦去库存已显露试探性启动迹象。10月中旬中储粮系统开始以“小规模、多批次”方式拍卖2020~2023年陈粮,意在测试市场承受力与需求强度。预计托市小麦拍卖将影响市场价格走势,在2025年四季度或2026年初启动,投放原则将兼顾稳价与去库存双重目标。 短期来看,小麦价格仍将维持稳中偏强格局。“双节”效应消费端需求集中释放,华北黄淮地区优质玉米稀缺,饲用替代需求短期支撑麦价,叠加托市收购带动下市场整体余粮有限,短期麦价仍偏强运行。 中期来看,托市库存已吸纳大量新粮,为价格提供底部支撑,储备粮拍卖节奏可能逐步扩大,但仍以稳价为主,市场冲击有限。冬麦晚播和降雨带来的土壤墒情有助于明年产量基础稳固,但需关注播种滞后和病虫害可能带来的局部风险。 长期来看,小麦市场走势将更多依赖年度政策调控节奏,托市粮拍卖大概率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集中启动,价格将在“稳价格与去库存”之间动态平衡。冬麦产量、粮食品质与下年度市场需求将决定后续价格中枢和波动幅度。 来源:粮油市场报 |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