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重磅AI新政发布,农业发展的未来在哪里?
发布日期:2025-08-29 浏览次数: 字号:[ ]

01 政策引领: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农业变革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农业数智化列为核心任务,明确提出通过人工智能驱动育种创新、智能装备应用及全流程管理优化,推动农业从“传统生产”向“智慧生态”跨越。这一政策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战略呼应,强调到2027年实现70%智能终端普及率,2035年全面进入农业智能社会。与2015年“互联网+”政策相比,“人工智能+农业”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重塑生产范式”“革命性跃迁”实现全链条智能化改造,例如从“AI改造农机”转向培育“智能原生”农业科技企业——这类企业从诞生之初就以AI为核心基因,如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系统、托普云农的数字育种平台,均属于底层架构AI化的“新物种”。

0技术突破:三大领域重构农业生产逻辑


智能育种:AI加速“从0到1”的品种创新

依托南繁硅谷等国家级平台,AI技术正颠覆传统育种模式。通过基因编辑与表型分析的AI模型,耐盐碱水稻、抗病虫害作物的培育周期缩短50%以上。例如,上海AI实验室联合崖州湾实验室发布的丰登育种大模型,已辅助全球超100个育种单位发现未被报道的作物基因功能,显著提升抗逆性品种研发效率;托普云农参与的耐盐碱水稻试验基地,利用AI长模型动态优化光照、水肥参数,使亩产突破600公斤;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育种平台,可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生长轨迹,大幅提升选种效率。

智能装备:从“机械化”到“无人化”的跨越

政策推动下,智能农机向精准化、低碳化升级。2025年长春农博会展示的“5G+氢燃料”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北斗导航与多光谱传感器实现复杂地形作业,每亩能耗成本仅2元;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已出口60余国,其AI辅助授粉系统在四川眉山基地使水稻制种损失率降低至3%以下,每亩增收超200元。黑龙江七星农场通过政策补贴新增智能农机700余台,涵盖自动插秧、变量施肥等场景,推动传统农机向“会思考”的智能装备转型。

生产管理:全链条数字化与AI决策

物联网传感器与AI视觉系统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养殖场景中,AI通过摄像头识别畜禽进食量与体温,疾病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江苏润果农业的数字化农场实现“1人管500亩田”,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数据实时传输至AI决策平台,灌溉用水效率提高30%。农业农村部计划2025年建成全国数字孪生智慧农场示范区,推动生产数据与市场需求的智能匹配。

0实践落地:从规模化应用到普惠共享


区域标杆案例:浙江“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模式整合生产、流通数据,如“梅好兰溪”平台通过AI预测杨梅成熟周期,物流效率提升40%;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的“智慧农业云平台”连接700余台智能农机,2025年粮油作物单产预计增长15%。

普惠AI的实践:针对小型农户购机成本压力,中央财政提供最高50%的农机购置补贴,2024年全国新增智能农机超2万台,85%的农户通过“以旧换新”实现设备升级。同时,农业农村部推广“AI农技员”手机应用,提供病虫害识别、施肥建议等免费服务,覆盖全国28万个行政村。

0未来方向:底层技术自主与全球合作


政策明确将“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列为六大重点领域之首,要求突破农业传感器、AI模型等“卡脖子”技术。目前,国产农业AI芯片的算力成本已降至进口产品的1/3,北斗导航在农机中的渗透率超70%。在国际合作层面,中国农业AI技术正通过“一带一路”输出,如向东南亚国家推广的智能灌溉系统,使当地水稻节水率达25%。

从耐盐碱水稻的AI育种到无人农场的规模化运营,AI正重新定义农业的生产力边界。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技术成本下降,农业数智化不仅是现代化的“加速器”,更将成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

(内容来源: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农村部《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第一财经《国务院划重点:十年时间,全面AI》等,粮达网整理)

信息来源:粮达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